羊群里,混入一個四肢行走的人類,畫面非常怪異,但現(xiàn)實生活中,這樣的事情真的有。
作為一個人類,要擔心生活、生計、處理人際關系等等復雜的問題,總會讓人覺得壓力山大,喘不過氣來。
為了遠離這種困擾,英國設計師托馬斯·思韋茨 (Thomas Thwaites)決定遠離都市,在瑞士當一只羊。
“不想當人”的想法,托馬斯早已有之。
早年他的生活很糟糕,失業(yè),負債累累,于是萌生了成為動物遠離人類的想法。
起初,他希望自己可以成為一頭大象(出于對大象的崇拜),但鑒于大象的體型,加之大象也會承受人類一樣的痛苦和悲傷,選擇放棄。
他還想過成為一只無憂無慮、每天可以撒歡的寵物狗,但因為自己不喜歡吃肉放棄了。
后來在他人的建議下,他終決定成為一只羊——一種和自己更為接近的動物角色,他也因此被稱為“Goat Man”。
準備工作:把自己改造成真正的羊
成為一只羊,對托馬斯來說,不是一個口號,他把這個事情做到了極致。為了達到目的,更是經(jīng)歷了常人難以忍受的艱辛。
首先,他需要資金;
他以研究山羊心理為由,向大學申請了科研資金。
然后在瑞士一個偏遠地方,找到了一位牧羊人,說服他同意自己和他的羊群同吃同住幾天。
其次,為了看起來像羊,他委托其他機構制作了“山羊假肢”;
眾所周知,羊是四肢著地的,四肢行走意味著身體很大一部分的重量會放在前肢上。
為解決這個問題,前前后后總共制作了好幾版的“外骨骼”,試過跪式山羊腳,也試過半圓形的,后才定的“高蹺”版的四肢。
高蹺版的四肢,穿戴后行走的困難程度可想而知。
直立行走時,重心是在下肢,但四肢行走,重心大部分轉移到了前肢。
終究不是羊,托馬斯很難適應,總會摔倒。
好在經(jīng)過訓練后,托馬斯可以用這個裝備行走了,就是速度慢一點。
后一個難題是,如何像羊一樣以草為食。
羊是吃草的,作為反芻動物,羊體內有一個專門處理植物纖維的瘤胃,但人類是沒有的,只能自己“造”一個。
剛開始的想法是,將羊體內分解植物的微生物移植到托馬斯體內,顯然這個想法不靠譜,而且很危險。
于是托馬斯想到制造一個人工瘤胃,就是在身體上綁一個“袋子”,里面裝有山羊體內的消化液,托馬斯平時和羊一樣吃草,他將草嚼碎后吐到袋子里。
原本的計劃是,等人工瘤胃將草消化后,托馬斯直接將“消化物”喝進肚子里,但是研究團隊擔心托馬斯這么做會感染寄生蟲,還是提出了改良方案——袋子里的食物高壓鍋煮過后再吃。
和羊同吃同住
等一切準備工作就緒后,和羊群同吃同住的生活就開始了。
白天,托馬斯的身份是一只羊,像羊一樣行走,和羊一樣吃草。
每天早上他會和羊群一起在山上覓食和活動,因為托馬斯行走速度慢,他會早點出發(fā)到達目的地。
對托馬斯來說,白天難的就是走下坡路。
走上坡,相當于爬行,不算難,但走下坡,其實就是用雙手支撐在走路,相當于雙手單邊俯臥撐輪著來,很考驗耐力,也很容易跌下山坡。
除了這一點,還要時刻警惕羊的攻擊。
作為異類,羊群里其他成員曾試圖攻擊托馬斯,它們從山上沖下來時,也不會刻意避開托馬斯。
羊從身邊“呼嘯而過”時,帶著保護頭盔的托馬斯總會倒吸一口涼氣,因為一旦被撞,后果難以想象。
晚上,托馬斯會和羊群一起在谷倉休息。
不同的是,羊群在一樓,而托馬斯在二樓,此時也是他舒服的時候,可以將所有的裝備卸下來休息,生篝火,然后享用“美食”——高壓鍋燉草。
只是這個味道很特別,用托馬斯自己的話來說:“直接嚼草,有的草是甜的,但煮熱后的草湯味道很惡心!”
經(jīng)過3天的時間,托馬斯已經(jīng)適應山羊的日常生活,雖然外形很怪異,但他努力做到跟著羊群行動,和羊群一起吃草,羊群也開始接納他了。
為了讓自己聞起來更像一只雄性的山羊,他還在自己的胡子上涂抹山羊特有的“臭味”。
有了這個氣味,很多山羊都會湊上來,一聞,好像是同類,更多的羊接受了他;
有了這個氣味,托馬斯還吸引了18號雌性山羊的青睞,他和它一起閑逛,一起行動,他要是走得慢了,它還會在前面等他。
也正是因為18號的“親密行為”,托馬斯認為自己變成一只羊是成功的,他真的融入了羊群。
后
成為一只羊,其實是托馬斯2016年的一個試驗項目,在當時非常轟動,還獲得了搞笑諾貝爾獎。
除了名和利,經(jīng)過這個項目,托馬斯認為自己收獲頗多。
他認為:羊其實比人類更“優(yōu)秀”,因為它們活在當下,不會像人類這樣負重前行。
很多網(wǎng)友很疑惑:變成一只羊,真的會比成為一個人更幸福嗎?
關于這個問題,我覺得答案就見仁見智了,畢竟四肢行走和高壓鍋燉草,這樣的生活沒幾個人能忍受。
本文鏈接:http://m.zh1234.com/news43803.html英國男子想成為一只羊:穿戴假肢四肢行走 每天只吃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