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兩天,網(wǎng)傳的一段視頻讓人非常揪心,一個 孩子緊跟大人在路上騎行時不慎摔倒,結果被對向汽車碾壓,這引發(fā)了網(wǎng)友們的熱切關注和討論。
據(jù)媒體報道,這個孩子的父親經(jīng)常帶著他騎行,還拍攝了不少孩子跟著一群成年人一起騎行的短視頻,并發(fā)布在了平臺上。在這些視頻下面,熱心網(wǎng)友紛紛提醒該父親要注意孩子安全。
按理說,身體力行鼓勵并帶領孩子積極運動本該是一件好事,為什么會變成悲劇呢?從這次的事件中,我們又能吸取哪些教訓呢?
今天我們就從兩個方面來聊聊,一個是孩子適合與成年人一起進行有一定危險性的高強度運動嗎?另一個是帶孩子騎車的注意事項。
孩子更難正確估計風險
我們都知道,很多運動往往要求運動員時刻判斷當前的情況,并且預估即將發(fā)生的可能性及其危險性,然后對自身的行為作出及時的調整,而這些活動往往都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。在封閉的專業(yè)場地中,尚且可能出現(xiàn)反應不及導致運動者受傷的情況,而道路這樣的環(huán)境,風險因素就更多了。
那么,孩子能夠及時判斷出可能會發(fā)生的危險并正確應對嗎?答案是很難。
根據(jù)皮亞杰的認知發(fā)展理論,7~12 歲的孩子通常處于具體運算階段,指的是雖然他們在理解因果關系和處理具體信息上有一定能力,但在處理抽象概念和遠期后果方面仍然有限,這意味著他們對危險的預判能力是有限的。
一項對于兒童和青少年的危險感知能力的研究證明了這一點。研究者邀請了一組 9~14 歲的兒童和一組成年人參加實驗。實驗包括幾個風險評估任務,例如讓參與者觀看一系列與危險情境相關的視頻片段(如高速行駛的汽車、攀爬高處的行為等),然后要求他們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按下按鈕,表明他們認為這些情境何時變得危險。
結果發(fā)現(xiàn),成年人在判斷危險情境時,反應時間更快且更加一致,而兒童和青少年,尤其是兒童在判斷何時情境變得危險時反應較慢,而且對不同情境下的判斷不一致,說明兒童和青少年的危險感知能力較成年人明顯不足。尤其是在復雜或快速變化的高強度運動環(huán)境中,他們更容易低估危險,從而增加發(fā)生意外的可能性。
孩子自控能力不足
在高強度運動中,我們往往需要在極度興奮、緊張或疲勞的狀態(tài)下,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有良好的控制。對于孩子來說這是比較困難的一件事情。
我們常常能看到一些孩子在很興奮的情況下會大喊大叫,表現(xiàn)得很沖動,或者在很累的時候喪失情緒管理能力,這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前額皮質仍然處于發(fā)展階段,這直接影響著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,導致孩子會比成年人更容易受到當前狀態(tài)的影響,讓本就不太成熟的自控能力變得更為薄弱。當孩子在這種情況下,面對危險時就很難及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,從而增加了發(fā)生意外的風險。
帶孩子騎車要注意什么?
首先,從法律角度說,根據(jù)《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》第七十二條 在道路上駕駛自行車、三輪車、電動自行車、殘疾人機動輪椅車應當遵守下列規(guī)定:(一)駕駛自行車、三輪車必須年滿 12 周歲;(二)駕駛電動自行車和殘疾人機動輪椅車必須年滿 16 周歲。
未滿 12 歲在道路上騎車,一旦出現(xiàn)事故,仍要負一定責任,此前也有相關判例。
也就是說,只從法律角度考慮,未滿 12 歲的孩子,不應在道路騎行。而考慮到孩子的具體情況和當?shù)氐缆方煌顩r,可能孩子滿了12歲上路都不一定安全,一方面就如上文所說,低齡孩子對風險的評估和情緒的控制都很不成熟,另一方面,孩子的個頭往往相對比較矮小,騎童車的話,個頭太小,不易引起司機注意,騎大車甚至共享單車時往往又只能勉強騎行,出現(xiàn)突發(fā)狀況更容易失去控制造成風險。因此家長更要好好考慮風險,做出合理安排。
此外,適齡青少年騎行運動,還要注意車輛的選擇、調教以及訓練的循序漸進。家長帶適齡孩子騎行前,應先帶孩子學習基本的交通規(guī)則,并給孩子準備好騎行頭盔和手套,這二者可以降低意外帶來的損傷。上路前要檢查車身結構,車輪、剎車等處功能是否正常,有無松動。騎行時應在自行車道,且不要并排騎行以免阻擋道路,大人可跟在孩子身后提醒指導,不能一味地強求孩子跟上大人,以免造成運動損傷或意外。
如何帶孩子更好地運動?
因此,家長們應該為孩子選擇更為科學的運動項目,在重視安全的前提下,既能讓孩子發(fā)揮他們的運動能力,培養(yǎng)自信心和成就感,又能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發(fā)展。
以下幾個建議,能夠幫助家長們更好地帶孩子運動:
1、選擇合適的運動項目
選擇那些符合兒童身心發(fā)展水平的運動項目,這些運動項目應該對技術要求不高,而且風險較小,例如游泳、慢跑或籃球等。
2、逐步增加運動強度
根據(jù)孩子在特定年齡段的體能和心理承受能力,逐步增加運動強度,而不是一味追求高強度或成人化的運動標準。如果不太清楚孩子當前適合怎樣的運動強度,應該咨詢體育老師或專業(yè)教練的建議。
3、培養(yǎng)運動安全意識
在進行運動時,教育孩子注意安全,學會識別和規(guī)避風險,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。例如根據(jù)這些運動項目常見的危險事件,與孩子一起進行危險應對的模擬練習,引導孩子正確判斷和應對風險。
4、注重團隊合作與互動
在選擇運動項目時,好選擇一些需要團隊合作和溝通的活動,不僅能夠鍛煉身體,還能培養(yǎng)孩子的社交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,提高他們的心理韌性和情緒調節(jié)能力。
5、通過維護器材增強責任感
很多運動需要用到專業(yè)器材并需要自己定期維護,比如自行車、輪滑等等,家長可以引導孩子學習基本的檢修維護操作,讓孩子學會愛惜器材并增加對自己的安全負責的責任感。
后,再次強調,運動是好事,安全無小事,作為家長要更好地評估孩子能力,選擇安全的場所,做適合孩子的運動。
參考文獻
[1] Steinberg, L. (2007). Risk taking in adolescence: New perspectives from brain and behavioral science.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, 16(2), 55-59.
[2] Casey, B. J., Getz, S., & Galvan, A. (2008). The adolescent brain. Developmental review, 28(1), 62-77.
本文鏈接:http://m.zh1234.com/news41581.html孩子騎行遭碾壓引熱議 孩子適合上路騎行嗎?